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隸屬于膜翅目Hymenoptera,蟻科Formicidae,切葉蟻亞科Myrmicinae,火蟻屬Solenopsis。紅火蟻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F今已在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北美洲和亞洲的24個國家(地區)發生。紅火蟻因對農業生產、生態系統和人類身體健康等具危害而世界聞名,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100種危險的入侵物種之一,也是我國農業、林業和進境檢疫性有害生物。紅火蟻主要采用化學藥劑防控,其登記農藥、監測及防控技術要點如下。
一、藥劑情況
截至2021年4月,登記用于紅火蟻防治的農藥制劑有45種(附表1),其中餌劑36種,粉劑7種,可濕性粉劑1種,乳油1種。制劑采用的有效成分包括茚蟲威/indoxacarb、高效氯氰菊酯/beta-cypermethrin、氟蟻腙/hydramethylnon、呋蟲胺/dinotefuran、多殺霉素/spinosad、毒死蜱/chlorpyrifos、吡蟲啉/imidacloprid、氟蟲腈/fipronil等8種,其中,根據農業部公告第1157號,氟蟲腈禁止在所有農作物上使用(玉米等部分旱田種子包衣除外)。
二、疫情監測
按照《GB/T 23626-2009 紅火蟻疫情監測規程》開展疫情監測,監測范圍及要點如下。
(一)監測區域
未發生區,重點監測高風險區域,如連通疫情發生區的交通道路沿線、近年來從紅火蟻發生區調入高風險物品(包括草皮等綠化植被、栽培介質、回收費品、運載工具等)的地區,了解紅火蟻是否傳入。
發生區,重點監測發生疫情的有代表性地塊和發生區邊緣地帶,掌握紅火蟻的發生動態和擴散趨勢。
(二)監測地點類型
重點監測草坪、綠化帶、苗圃、果園、荒地、堤壩、垃圾場、廢品回收加工場、高爾夫球場、貨場以及可能調入綠化植被、回收廢品、木材、肥料等的場所。
(三)監測時期
最佳監測時期為氣溫在20℃~32℃的時間段,各地可根據當地氣溫情況做出相應調整。
(四)監測方法
1.未發生區,以訪問調查、踏查為主。
訪問調查:1)訪問醫務人員、居民等,了解當地是否出現過螞蟻叮蜇傷人事件;2)向當地農事操作人員及綠化植被維護人員了解,是否看見地面有隆起的蟻巢;3)向當地管理人員了解,近年來是否從紅火蟻發生區調入過高風險物品。每個社區或行政村隨機訪問調查10人以上,記錄可疑蟻害發生地點、發生時間。對訪問調查過程發現的可疑地點進行重點踏查。
踏查:結合訪問調查結果進行,在調查區域內察看或用鐵絲等撥開障礙物觀察有無可疑的蟻丘。如有蟻丘,則用鐵絲等插入蟻丘5~10 cm,觀察是否有蟻群迅速出巢并表現出攻擊行為的現象。采集螞蟻標本進行現場鑒定或送室內鑒定。
2.發生區,以訪問調查、踏查以及誘餌誘集法為主。
(1)以訪問調查、踏查為主,明確發生范圍監測。
(2)誘餌誘集法,采取誘餌和監測瓶誘集計數,明確發生動態監測。
誘餌制作及用量:用新鮮的火腿腸作為誘餌,將火腿腸切成約1 cm厚、2 cm直徑的薄片,放入專用或自制的監測瓶中,并固定在地面進行誘集。
監測瓶放置使用:監測瓶的放置應覆蓋發生區內所有的村莊或社區,每個村莊或社區在各種類型場所設置3個以上監測點。每個監測點隨機放置5個監測瓶,監測瓶應盡量放置在有螞蟻活動的地方,瓶間相距10 m。對于條狀的區域(如綠化帶)則每10 m左右放置1個監測瓶。將監測瓶置于地面30 min后,收集誘集到的螞蟻,進行鑒定和計數,必要時制成標本。
三、疫情防控
按照《GB/T 17980.149-2009 農藥 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 第149部分:殺蟲劑防治紅火蟻》和《NY/T 2415-2013 紅火蟻化學防控技術規程》開展防控工作,主要采用點面結合、誘殺為主的技術,選擇合適藥劑進行防治,要點如下。
(一)防控適期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每年開展2次全面防控。第一次防治在春季紅火蟻婚飛前或婚飛高峰期進行,第二次全面防治選擇在夏、秋季氣候條件適宜時進行。
(二)防控技術
1.毒餌誘殺法
將緩效殺蟲劑和玉米粒、豆油等蟻類食物引誘材料混合制成毒餌,或者使用配制好的成品蟻藥,要點如下。
(1)點施毒餌。紅火蟻發生程度在二級及以下的發生區,可使用點施毒餌法防治單個蟻巢。將毒餌環狀或點狀投放于蟻巢外圍50 cm~100 cm處,對所有可見的活蟻巢進行防治。根據活蟻巢大小和毒餌制劑商品使用說明確定毒餌用量,一般直徑在20~50 cm的蟻巢使用商品標簽推薦用量的中間值;當蟻巢直徑明顯大于50 cm或小于20 cm時,增加或減少1/2毒餌用量。
(2)撒施毒餌。紅火蟻發生程度在三級及以上的發生區,可在整個發生區均勻撒施毒餌進行防治。根據活蟻巢密度、誘餌法監測到的工蟻密度和毒餌制劑商品使用說明確定毒餌用量,1 hm2面積最低用量是防治單個活蟻巢的推薦用量中間值的100倍左右。
(3)補施毒餌。根據防控效果,在使用毒餌防控紅火蟻2周后,對活蟻巢與誘集到工蟻的地點再次施用毒餌進行防治,慢性毒性的藥劑可在3個星期后補施。在活蟻巢、誘集到工蟻的地點及其附近小區域內采用點施的方法撒施毒餌。毒餌用量按推薦用量的下限值使用。
(4)綜合施用。在紅火蟻嚴重發生的區域,活蟻巢密度大、分布普遍時可采用防治單個蟻巢和整個區域相結合的綜合施用法,并適當加大毒餌用量。
2.藥液灌巢法
使用藥液灌巢法處理單個蟻巢。將藥劑按照其商品使用說明配制成規定濃度的藥液。施藥時以活蟻巢為中心,先在蟻巢外圍近距離淋施藥液,形成一個藥液帶,再將藥液直接澆在蟻丘上或挖開蟻巢頂部后迅速將藥液灌入蟻巢,使藥液完全浸濕蟻巢土壤并滲透到蟻巢底部。根據蟻巢大小確定藥液用量,保證充分濕潤全部蟻巢。
3.粉劑滅巢法
只能用于防治較明顯蟻巢,不適合防治散蟻、不明顯蟻丘。在氣溫高于15℃使用。施藥時先破壞蟻巢,待工蟻大量涌出后迅速將藥粉均勻撒施于工蟻身上。使用量根據蟻巢大小和商品使用說明確定,一般直徑為20~40 cm的蟻巢使用推薦用量的中間值,小于20 cm或大于40 cm的蟻巢使用推薦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應破壞蟻巢地面以上大于或等于1/3 的部分(蟻丘),溫度越低破壞蟻巢程度應越大。撒藥要細致、快速,務必使藥粉盡量多地粘到螞蟻身上,避免在下雨、地面濕潤、風力較大時施藥。
4.調出物品的化學藥劑除害方法
種苗、花卉、草坪(皮)等。紅火蟻發生區種苗、花卉、草坪(皮)等物品調出前均須經觸殺性藥劑浸漬或灌注處理至完全濕潤。
垃圾、肥料、栽培介質、土壤等。紅火蟻發生區垃圾、肥料、栽培介質、土壤等物品調出時須施放顆粒劑進行處理,藥劑有效成分占總體積0.001%~0.0025%,施藥后攪拌均勻并灑水使物品濕潤。
(三)注意事項
1.天氣條件。應在無風到微風天氣情況下使用粉劑。在晴天,氣溫為21~34℃或者地表溫度為22~36℃,地面干燥時投放毒餌;灑水后、雨天及下雨前12 h內不能投放。
2.操作。勿將毒餌與其它物質(如肥料)混合使用,并保持毒餌新鮮干燥。使用藥液灌巢法時在灌巢前不要擾動蟻丘。
3.安全保護。防治技術實施人員要做好防護工作,避免被紅火蟻蜇傷或農藥中毒。在施藥區應插上明顯的警示牌,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在水源保護區、水產養殖區、養蜂區、養蠶區等使用農藥防控紅火蟻時注意選擇藥劑種類,避免對有益生物的殺傷和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