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首次在廣東吳川發現紅火蟻后,我國就開始對紅火蟻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學成果。對紅火蟻的生物學、檢測監測體系、檢疫除害技術體系、應急防控與根除技術體系,防控研究和防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紅火蟻防控實施前,開展紅火蟻監測普查,掌握紅火蟻發生分布、發生等級、重點發生區域及入侵和擴散的動態,是做好科學防控和檢疫管理的重要科學依據。體型如此微小的紅火蟻,我們應該如何開展監測普查?要調查哪些方面?有什么要求?今天,紅火蟻小編帶你了解專業防治機構是如何開展監測普查的。
一、調查區域類型與調查要求
1、調查監測區域及重點
開展監測普查時,要區分重點區域,針對發生區和未發生區分別進行監測普查。發生區:重點監測發生疫情的代表性區域和發生區邊緣地帶,掌握紅火蟻入侵和擴散動態。
未發生區:重點監測高風險區域,如道路沿線、高風險物品(苗木草皮、栽培介質、廢舊物品等)聚集地區,明確紅火蟻是否傳入。
2、調查監測時期
對紅火蟻的生活習性了解后,應該知道紅火蟻在氣溫較低、太高時都不喜歡主動出巢活躍。這種情況下開展監測普查容易導致數據偏離。因此,需要在紅火蟻活動旺盛時期3-11月,氣溫20-32℃的晴天開展監測普查。
二、訪問調查
攻擊性強是紅火蟻的特征之一。經常攻擊路過的行人和下田作業的農戶,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從群眾渠道了解紅火蟻發生及分布情況,也是有效的調查方式之一。
紅火蟻活動旺盛時期:華南地區為3月—11月,華中、華東、西南地區為4月—10月。
訪問醫務人員、居民等,了解當地是否出現過螞蟻叮蜇傷人事件。
向當地農事操作人員及綠化植被養護人員了解,是否發現地面有隆起的蟻巢。
向當地管理人員了解,近年來是否存在從紅火蟻發生區調入的高風險物品情況。
每個社區或行政村隨機訪問調查10人以上,記錄可疑蟻害發生地點、發生時間。重點排查在訪問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可疑地點。
三、實地調查
采取踏查法和火腿腸誘集法開展科學監測,通過使用紅火蟻云采集小程序記錄紅火蟻蟻巢位置,數量及工蟻數量,生成紅火蟻發生分布圖,掌握當地紅火蟻發生面積、發生范圍、發生等級等,分析疫情發生趨勢,評估紅火蟻疫情風險,為紅火蟻防控工作提供依據。
1、踏查法
對重點監測區域實施全面調查。步行察看有無可疑的蟻丘或工蟻活動。如有蟻丘,輕微破壞蟻丘,觀察是否有蟻群迅速出巢并表現出攻擊行為的現象。確定為紅火蟻后,打開紅火蟻云采集小程序,將蟻巢拍照、定位提交到系統后臺,后臺根據收到的蟻巢信息自動生成發生等級和發生分布等數據。
2、誘集調查
將裝有火腿腸誘餌的紅火蟻采集器放置應覆蓋紅火蟻傳入的高風險區、發生區內所有的村莊或社區。每個村莊或社區每種類型的場所設置3個以上誘集點,每個點隨機放置10個以上誘餌,對于條狀區域(如綠化帶等)則沿條狀走向一線放置,相鄰誘餌間距為10~20 m。將誘餌置于地面30分鐘后,采集螞蟻,現場鑒定為紅火蟻后,打開紅火蟻云采集小程序,將采集器位置拍照、定位提交到網站后臺,后臺根據收到的信息自動生成發生等級和發生分布等信息。
四、挖巢檢查
為確定紅火蟻蟻群數量、結構變化、判定防治措施的殺滅效果等需要挖取整個蟻巢,檢查、記錄各個品級數量、幼蟻發育情況。挖巢時,應挖掘到蟻巢底部,一般深度為50~100 cm。
五、應用偵查犬查找
訓練專門的紅火蟻偵測犬查找,可顯著提升對復雜環境中或者隱蔽的蟻巢的搜尋效率和準確率,增大了有效控制紅火蟻危害或者滅除該蟻的可能性。這種調查方式在大陸這邊比較少見,臺灣地區有過應用案例。